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头条 >> 正文

非遗“入戏”很流行,作家该如何写好非遗故事

发稿时间:2024-11-15 15: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近年来,非遗“入戏”成为流行。

  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出现“非遗”身影:《延禧攻略》里的绒花、《锦心似玉》里的苏绣、苏扇;《去有风的地方》里的白族扎染、《梦华录》里的茶百戏……“非遗”与影视剧的结合,使得非遗以更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获得观众与市场的好评。同时,非遗也为影视剧创作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带来了新的血液和灵感。

  除了植入蕴含传统文化韵味的服化道,非遗如何与故事更充分结合,演绎出属于人的生动故事?日前,“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一群网文小说创作者,将非遗写进故事里,让读者在传统文化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展现陕西特色民俗的网络文学作品《泼刀行》获大赛金奖。该作品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看点,以关中麦客与刀客开篇,将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皮影、社火等近百项非遗元素融入小说创作,通过全新的视角展现了非遗与网络文学创作以及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

  《泼刀行》作者张老西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曾去沧州采风,偶然进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这个展览馆,是以大运河为线路,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令我目眩神迷,才知道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贵资产。”

  至此,他为《泼刀行》这部作品定下了基调:以旅行冒险为线,以各地民俗文化为依托,展现纯正的中式奇幻。

  查资料时,张老西将两个非遗项目定为“锚点”。

  一是红拳。写仙侠小说离不开“侠”文化,张老西将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的传统武术拳种红拳作为侠客精神的重要载体;二是鼓。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张老西查询陕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鼓”的种类之丰富、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之精彩,让他心驰神往。

  在张老西看来,非遗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非遗就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史诗。

  谈到“非遗+故事”的创作心得,张老西告诉记者,一定要弄懂背后的逻辑。“比如‘鼓’,是因战争而来,还是因祭祀而出,表现的形式,又代表了什么寓意。懂了这些东西,创作时才有思路。”另外,非遗要与故事紧密融合,或烘托气氛,或作为主线,或丰富背景,不能单纯的往里塞。结合故事,才更有表现力。

  “在我看来,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的历史,蕴含的故事数不胜数,是创作时取之不尽的瑰宝。”张老西指出,众多民俗汇聚,就是中国百姓的史诗,将这些文化遗产呈现,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才知将来要往何处去。

  “阅见非遗”征文大赛举办两届以来,累计征稿近10万部,创作字数超20亿,涌现出《我本无意成仙》《泼刀行》《一梭千载》等百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部分作品进入IP影视化改编的轨道。

  非遗并不是孤独的化石,已经浸透进亿万中国人的饮食起居和故乡记忆。如今,非遗已成为文学、影视的创作基石和灵感源泉,为“好故事”增添活力和光彩。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