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非遗看中国 >> 横图 >> 正文

为“秦派”内画艺术打开一扇窗

发稿时间:2022-08-08 14:37:00 来源: 西安日报数字报

赵立坚微博截图。

张铁山正在创作鼻烟壶内画作品。

张铁山设计创作的鼻烟壶内画作品。

张铁山设计创作的鼻烟壶内画作品。

 

  记者 马昭 文/图

  7月31日,西安人最爱的赵叔叔——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再次在个人微博上为西安代言:一组图片包括兵马俑、钟楼、大雁塔、城墙、大唐不夜城等西安地标美图,还配文“游千年古都,访丝路起点,赏文物精华,觅汉唐雄风”。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这组再熟悉不过的美图中藏了两个画工精美的小瓶子。这到底是啥?跟咱西安有啥渊源呢?它们又有什么能耐让赵叔叔把它和兵马俑、大雁塔并驾齐驱,一同为西安代言?

  让“秦派”内画艺术成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

  “这个精美的小瓶子是鼻烟壶,其承载的是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艺术。而赵立坚展示的正是我们的‘秦派’内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派”内画艺术创始人张铁山为记者解开谜题。

  “我也是7月31号从朋友那里知道微博的事情。当时挺激动的,也感到非常的荣幸。咱们‘秦派’内画艺术能作为西安的文化名片被世界看到,真的很开心,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在‘秦派’内画创作、传承这条路上走下去。”张铁山激动地说。

  被赵叔叔“点名”的这件名为《丝绸之路》的鼻烟壶内画艺术品就摆在张铁山的鼻烟壶艺术馆中。

  “这组作品一共10件,是在天然水晶制成的鼻烟壶上创作的。从2020年初开始构思、设计,一直到年底才完成。”提及这组作品的创作思路,张铁山说,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安被赋予新动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为西安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这也为陕西文化“走出去”架起了“丝路桥梁”。

  当人们在探寻丝绸之路时,会发现鲜有物品能完整地走过丝绸之路,如果有,那就是鼻烟。

  张铁山介绍说,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在发现新世界的征途中发现了鼻烟。他们发现吸闻这种气味芬芳的烟草粉末能起到提神醒脑、驱秽避疫等作用,于是鼻烟在欧洲风靡一时。

  明代,鼻烟通过丝绸之路从意大利传入中国,并迅速受到贵族的喜爱。鼻烟被装进更小巧精致的瓶子里,也就是鼻烟壶。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出现了漆器、玉石、玛瑙、水晶等材质众多,造型多样的鼻烟壶,也完成了鼻烟壶从日常用品到工艺品的转变。

  张铁山说,早期的宫廷匠人在鼻烟壶的外部绞尽脑汁做文章。鼻烟内画的诞生则是从内到外将鼻烟壶的美发挥到极致。从此,鼻烟内画成为一项单独的艺术门类。

  “搭载着‘一带一路’这趟便车,内画艺术也将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走向世界,让‘秦派’内画艺术成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我更想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成为‘丝路’文化传播的使者。”张铁山说。

  从手艺工作者转变成内画技艺的传承教习者

  这精美细腻的人物和美景是怎么从细小的鼻烟壶瓶口“钻”进内壁的?张铁山拿出一支特制的变形细笔,让记者试试。

  我脑中想着要在内壁上画一只小蝴蝶,但当细细的带弯钩的笔伸进瓶口后,却立马不受控制了,无论如何也描不出一个完整的图案,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线条都画不出来。“太难了!”

  张铁山说,内画工艺不同于纸上的书画创作,它是在微缩的壶内壁上反向进行绘画。对于手、眼的要求极高,因而,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很高的书画技巧和审美,同时还要练就敏锐的指法笔触和稳定的逆向思维。

  “外国人称赞鼻烟壶内画是‘鬼斧神工’,他们一直不知道这是怎么画的,躺着画还是倒着画。甚至有外国记者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创作过程,但因为拍不到鼻烟壶内壁的创作过程,仍旧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每每提及于此,张铁山神情里满是骄傲。

  能达到如今的“鬼斧神工”,张铁山吃了很多苦。与内画结缘,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命。16岁时,在父亲的引荐下,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鼻烟壶内画创始人王习三为师,学习内画技艺。

  尽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内画对个人艺术修养要求更高,更需要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张铁山自认为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但韧性十足。

  内画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张铁山来说,学习内画是对自己心性的一种磨练。也是在这一时期,张铁山接受老师严苛的内画技艺教学,从老一辈手艺人身上学习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守护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和精神。

  “不记得有多少次了,眼看一件作品要完成了,一个不留神,画错了一笔,只能把内画洗掉重来。”即便是现在的熟练工,完成一件鼻烟壶内画作品也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一遍遍“洗掉重来”无疑是对耐性的一次次考验和打磨。张铁山的耐性和韧性也是在那时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经过10年的学艺,凭借着过人的勤奋和韧性,张铁山成为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88年张铁山选择回到西安,他要把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艺术,通过千年古都西安,传播到全世界。

  “早在我学习鼻烟壶内画的懵懂时期,就立下一个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名肩负鼻烟壶内画传承和发展的匠人,也能像恩师一样,开创一个流派新天地,让内画在我的手中开枝散叶。”张铁山说,选择回到西安,正是看中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随手拈来都是养料。这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灵感的沃土。而现如今,作为行业内的翘楚,不时有国外的、国内的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将工作室搬去他们那里。但和当初选择回到西安一样,张铁山一样选择留在西安。“如果离开了西安,就等于没了根,也就失去了创作灵感。那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复制者,而不是创作者。”

  回到西安的张铁山创办了内画艺术研究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西安扎根初期十分艰难,当时租了城中村一间15平方米的小屋,又潮又黑,我就在那里创作并将作品推销给住在附近宾馆的外国游客。”外国游客对于中国文化的热衷,和对鼻烟壶内画的热爱,帮助张铁生度过了创业初的艰难时期。

  生存问题得以解决,张铁山开始自己的下一目标。经过对京、鲁、冀、粤四大流派的全面研究,并结合陕西地域中周、秦、汉、唐的国韵气质,张铁山逐渐形成了以“润、透、精、雅”为特点的秦派鼻烟壶内画艺术。而张铁山也从一名手艺工作者转变成内画技艺的传承教习者。

  他先后培养了30多位学生,其中有3位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些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听障人士。“这几个孩子是当初在美院讲座时认识的,孩子想来学习内画,我就收下了他们。”和这几个孩子交流只能通过手机软件,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大的耐心,但张铁山依旧很看重他们。“只要孩子们热爱这门手艺,我就愿意教。我希望他们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也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内画这门技艺的门槛不是高超的绘画天赋,而是耐力和毅力。”

  “我这一生的目标就是想把鼻烟壶艺术的话语权夺回来”

  记者在张铁山筹建的鼻烟壶艺术博物馆看到,入口两侧有两排高大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许多关于鼻烟壶艺术的学术著作。望着这些著作,张铁山却面露遗憾。他说:“这里的著作基本都是外文著作,只有不到十本是中文著作。而国外有关鼻烟壶艺术的学术书籍有大概1300种,国内总共只有10来种。”

  张铁山说,鼻烟虽然是舶来品,但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后经过发展,金器、漆器、木器、竹器、石器、玉器等材质的内画鼻烟壶“走出去”,成为外国上流社会的玩物,并形成了大批相关的文学艺术著作。

  但在国内,对于内画艺术和鼻烟壶制作的技艺,各大流派底气十足,但相关的中文、译文著作屈指可数,这也成为了内画艺术和鼻烟壶技艺传承的“短板”,也是张铁山心中的遗憾。

  “我这一生的目标就是想把鼻烟壶艺术的话语权夺回来。”张铁山认为,著作是内画艺术和鼻烟壶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此,张铁山撰写出版了两本鼻烟壶艺术学术专著。他想让更多的人通过书籍,知道鼻烟壶内画,了解这门技艺,打开学习的窗口。他还不定期到中学讲课,并与陕西高校合作,或将开设内画艺术和鼻烟壶通识类选修课程,让这项技艺走进大学课堂。他想让“秦派”鼻烟壶内画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

  “这一次,赵立坚为我们的鼻烟壶内画技艺向世界开了一扇窗,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再开一扇门,让高超的内画和鼻烟壶技艺,再一次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全世界,让鼻烟壶内画技艺成为丝路上的‘文化使者’。”张铁山笃定地说。

责任编辑:赵琳琳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