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非遗守记 >> 正文

“海药本草——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香药”专题展开展
一缕药香海上来

发稿时间:2022-10-24 14:11:00 来源: 海南日报

香药样本。

宋代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

装着乳香的宋代玉碗。

宋代香炉。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沉香、乳香、丁香、肉豆蔻、胡椒……在中国古代典籍里,这些香料药材被统称为“香药”,因其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我国,又被称为“舶药”。香药的贸易不仅带动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香药之路”。

  2022年10月14日至2023年2月8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国内多家文博机构举办“海药本草——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香药”专题展览,为我们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扇窗口。

  唐代香药为贡品

  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能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那样,用千年丈量时光,以万里测算跨度,把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区域连接起来。这场专题展设置了“扬帆四海”“殊域方药”“舶香如故”3个单元,香药的故事就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延展讲起。

  该展第一单元以“通蕃巨舶”“指向行舟”“海贾蕃客”“市舶通商”等主题子单元,向观众展示了香药在唐宋时期流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硬件基础。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香药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并广泛应用于调味和羹、宗教祭祀、医疗卫生、养生保健、美容化妆、人际交往、陶冶情趣等场景中,开启了一场跨越疆域的香药对话。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乌苌国遣使献龙脑香”“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波斯王子来献香药”“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黑衣大食遣使来朝,献大食所产药材,乳香、麒麟竭、苏合香、阿魏等”……通过一张唐代朝贡体制下的外来香药输入表,我们发现香药是当时藩属国向唐统治者朝贡的重要物品,是中外交往的物质媒介。

  随着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宋朝陆续在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人员出入和征收市舶税等。香药是市舶司的大宗贸易品,香药贸易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展览现场,我们通过图文可以了解一艘古沉船与香料贸易的故事。1973年,有人在福建泉州湾后渚港一带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经考古人员测量,该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多达13个水密隔舱。而伴随古沉船出水的还有沉香、降真香、檀香、胡椒、乳香、龙涎香等各式各样的香料,未脱水的香料有2300多公斤。

  专家认为,这艘古沉船原本是一艘长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货量近200吨,满载着香料从东南亚返回泉州港的南宋中型远洋货船。这艘古沉船是我国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我国海外贸易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跨越近千年岁月,一船沉水香料令世人惊叹。可以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香料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由这条路走向世界,东南亚、南亚等地的香料由这条路走进中国。

  宋人很会吃香食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中国的种类、数量大幅增加,人们对香药的认识更加深入,香药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功效。

  香药在唐代医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用法包括内服、口含、佩戴、涂敷、熏蒸、洗浴等,《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等医书均有相关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香药在医学中的应用方法,已从民间的个人经验总结,上升至官方行业规范的层面。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书收录了大量以香药做丸、散、汤剂的方剂,用法也更加考究并趋于成熟。

  在“殊域方药”这个展览单元,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展品——一个碗,碗中装着看起来硬邦邦的一大块“灰”。其实,这个碗是玉碗,“灰”则是上好的乳香。

  这个宋代玉碗内装的黄白色乳香已胶结成块状。据了解,根据其出土时的形态推测,此类乳香极有可能产自印度,是品质最好的滴乳。

  这个玉碗2008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发掘的长干寺地宫,同时出土的还有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香料等材质的文物。其中的乳香、檀香、沉香、肉豆蔻、丁香等香料,以及香囊、香炉、香匙、瓶、杯等成组的宋代香具,在此前的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这些数量众多的香药、香具,成为宋代香文化发展的有力证明。

  宋代的东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出现了许多香药食品,如蜜煎香药果子、灌香耦、丁香馄饨等,当时食用香药食物成为一种风尚。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多处出现了“香”的身影,比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赵太丞家(诊所)、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店等。其中,赵太丞家(诊所)门口的广告牌上还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

  品香制香皆雅事

  定窑白釉圆托五足熏炉、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长沙窑青釉褐彩香炉……此次展览的“舶香如故”单元展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香具。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香药逐渐从佛堂道观、皇家内院、官舍豪门普及至市井细民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宋代人用于放置香药的香炉造型多种多样,有一种香炉形态有些另类,它们看起来就像现代人使用的长柄勺子。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一睹这些“另类香炉”的风采——

  北宋的鹊尾铜柄炉,炉身敞口斜下底平,有圆柱连接圆饼状底座,炉柄呈宽带状,末端向下折收成鹊尾状;

  北宋的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底座呈花形,炉身外围装饰莲瓣一周,鹊尾柄上刻有蕉叶纹;

  ……

  事实上,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此类长柄香炉一直是佛事中较为常用的焚香器物。人们经常在各种与佛教有关的壁画、绘画、石刻雕像中发现它们的身影,敦煌文书中也有许多关于长柄香炉的记载。

  宋代文人士大夫还赋予了香药、香具高雅的文化内涵。他们品香、制香、斗香,将各类香具陈设于庭院、堂屋、卧室、书房等处,香炉成为宴会、雅集等活动的“标配”。

  从此次展览展出的青釉博山炉、五足香炉、长沙窑青釉三系圈足瓷炉、定窑白釉弦纹盒等众多香具可以看出,香事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这次选取香药作为展览主题,是对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该馆今后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讲好南海故事。

责任编辑:赵琳琳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