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非遗守记 >> 正文

蒙古族服饰非遗文化传承人沙仁格日乐

发稿时间:2023-12-22 14:38:00 来源: 央广网

  “做蒙古袍用羊皮,需要选料,然后是裁剪,接着缝制、沿边、镶边、钉扣。”沙仁格日乐老人一边细心地裁制,一边向我们介绍着蒙古袍制作的大致工序。

  沙仁格日乐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新宝拉格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现在是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4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手中的针线从未停歇。

  沙仁格日乐(太仆寺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穿针引线,裁剪拼接。沙仁格日乐神情专注,整匹绸布在她的巧手下被裁切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多块。这些裁剪好的料子,再用缝纫机和手工经过数日缝制后,一件蒙古袍基本成型。

  “我十七八岁开始跟妈妈学做蒙古袍,成家后又跟着婆婆学,再后来给村里的人做,现在教给学校的老师和牧民们做蒙古袍。因为喜欢这个,也想让这门技艺一代代传下去”谈到学习缝制蒙古袍的经历,沙仁格日乐老人如是说。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服装的领口、大襟不绣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镶边,具有独特的韵味。

  “这个袍子是我刚成家的时候跟婆婆学的,那时候全部用手工缝,也没有尺子,没有图案和样子,就一点点琢磨,慢慢地就会了。最难做的就是领口、扣子这些,要缝一个月左右。”沙仁格日乐说。

  沙仁格日乐展示刺绣作品(太仆寺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她自己做的一件纯蓝布料的蒙古袍,已有50年的时间,老人一直珍藏着。

  “那时候牧区活多,家里人口也多,在外面干活养牧,回来还要做饭,但只要有时间我就缝。”她回忆道。

  沙仁格日乐手艺精湛,制作的蒙古袍色彩艳丽,图案独特,充满民族特色。在她的手中,一块块普通的布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蒙古袍。一针一线,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019年,沙仁格日乐被评为“中国手工坊·优秀绣娘”。2020年,获得全盟蒙古族服饰制作类优秀奖,此后她荣获同类赛事多个奖项。2023年,她的作品《各族人民心连心》获得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刺绣比赛三等奖。

  2020年5月,沙仁格日乐被授予“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沙仁格日乐不仅自己坚守着这份传统工艺,还积极帮助牧民乡亲们制作蒙古袍。近几年,她义务教授学校的老师们和牧民们缝制蒙古袍,制作蒙古族刺绣、手工艺品等。自2020年以来,她还义务为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和牧民们进行培训,每年教学指导近200人。

  沙仁格日乐教学现场(太仆寺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几年,我给村里的牧民办培训班。今年起,去旗里给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上课。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让这门传统的手艺得以传承下去。”

  未来,沙仁格日乐计划继续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中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太仆寺旗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