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非遗深一度 >> 正文

非遗助力文旅融合 创新重塑古镇味道

发稿时间:2022-12-23 15:50:00 来源: 解放日报

  “说起非遗创新项目,我们的确做了很多时尚项目,但实际走进生活的还是很有限。”在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看来,和“吃”有关的非遗文创探索,是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近日开班的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正是在“吃”上做起文章。

  为何突然研究起“吃”的非遗?近年来,上海郊区及周边水乡古镇成了旅游热点,但望着一整条街大同小异、包装简陋的“土特产”,总让人觉得少了一点“味道”。《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提到,要推动乡村非遗传承发展,加强传统工艺振兴。本期研修班便针对上海古镇发展的“味道”之痛进行研修。学员们从事的技艺有真如羊肉加工技艺、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梨膏糖制作技艺、练塘糕团制作技艺等饮食类技艺,还有绒绣、顾绣、竹编、剪纸、土布染织等传统工艺美术类技艺,这些都是在古镇的摊位上常见的。

  饮食类非遗和工艺美术类非遗能否碰撞在一起?2020年时,借助PACC的孵化项目,上海哈尔滨食品厂牵手贵州赤水竹编非遗推出的“竹报平安”点心礼盒深受消费者欢迎。明年是兔年,研修班以兔年为题,计划围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文化节日研发一系列非遗食品文创礼盒。课堂上请来很多业内大咖设计师参与交流,在研修过程中,学员们在设计师的帮助下已经碰撞出火花:真如羊肉可以和剪纸结合;下沙烧卖或是梨膏糖可以和土布结合……通过双非遗结合的方式打造文创产品,希望能在项目孵化成熟后推向市场,解决古镇缺少高质量非遗产品的痛点。

  这些非遗产品推向古镇市场后,能否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章莉莉坦言,非遗文创产品当下最大的瓶颈还是产量问题。此前,“竹报平安”礼盒曾面临供不应求的困扰,许多人闻名来购买时,却发现商品早已断货。“一旦市场打开,需求量很大,传统手工技艺很难承载得了。”不过,一家日本寿司店的经营模式给了他们很大启发。为了保持最纯正的味道,这家寿司店每天只能预约销售30个,至今来寻味者依然络绎不绝。

  食物对品质要求比较高,本身就很难量产,比如真如羊肉要热气腾腾地端出来才好吃,尽管也可以通过真空包装实现量产,但那种好吃的味道就消失了。除了手工艺本身,背后的传统生产业态同样需要保护,这也是那些饮食类非遗与古镇间的紧密联系。章莉莉认为,也许样样追求量产,本身就带有机械化的思维方式。“要更好保存手工业态,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如何在限量生产的基础上,再为它增加一根独特的文化的线?”

  这根文化的线,也许正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正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在本期研修班开班仪式上所说,“想你未想,见你未见,做你未做的事情”。破解新的时代命题,需要非遗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脑洞大开。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