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发稿时间:2023-06-20 13:08:00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琵琶横抱,轮指流韵;洞箫幽幽,空灵和鸣;四宝轻振,渐起沉吟;三弦轻拨,应声而歌。一曲曲慢而不散、婉转悠扬的南音古乐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内回荡。在“吁吁呀呀”的唱腔中,为期五天的“南花芳馨音旗展”系列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落下帷幕……

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南花芳馨音旗展”系列南音文化推广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中国非遗馆专场)现场

  “现如今,我们在传承与发展南音时,始终遵循守正创新。除了要守住传统南音的根,还要在尊重南音、尊重南音表演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南音才会与时俱进。”活动开始前,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南音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介绍说,“流传千年的南音,在近20年中通过走进课堂,培养了大批人才,构建起了‘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陈恩慧提到的20年,是泉州师范学院将民间乐种南音引入高校专业设置,在海内外开创音乐学(南音方向)的办学以来的20年。此次活动也是为庆祝南音办学20周年而专门举办的。

  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用泉腔演唱,广泛流行于闽南泉州等地的乐种。它是集唱腔与器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乐种,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为何能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强岑与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表演南音单箫独拍《箫声吟》

  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强岑告诉记者,南音能传承至今,与泉州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南音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泉州各地甚至海内外都有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南音正是靠这些民间社团口传心授而传播,这个因素很重要。”此外,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社会的和谐,为南音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

  近年来,随着对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重视不断加强,南音走进了中小学、走进了高校,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学校艺术团、专业课、演唱比赛等接连举行,泉州还实施了“南音记录工程”,开办泉州南音网,出版有声书籍等,在声音保留上进行了活态传承,助力南音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陈强岑说:“非遗传承发展中,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知识,让非遗传承多点开花、百花齐放是新媒体时代需要重点考虑的。”

  表演当天,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的师生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道,用形式多样、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南音曲目,荡起台下观众心中的阵阵涟漪。其中,2023央视春晚节目、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结合南音传统工〤谱的演唱和南音打击乐器“四宝”来表演,将婉转典雅的千年古音与时尚明快的现代音乐相融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恒久魅力。

民艺南音高校办学,拓展非遗民间传承路径

  泉州师范学院师生表演南音曲目《百鸟归巢》

  “此次到京参加活动,看到我们南音专业学生在台上不仅能唱能讲还能言,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我很欣慰,同时也让我愈加感觉到南音办学任重而道远。”陈恩慧说,南音办学20年以来,学校培养的南音专业本硕毕业生已达三百余人,他们通过在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乐团、学校等地从事南音教学来“反哺社会”,已教授南音学子约二十余万人,拓展了传统南音从“民间”到“民间”的传承路径,建构起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

  琵琶弦索吟不尽,一声拍板几声箫。当下,社会保护传承南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南音学习群体和传承范围不断扩大。陈强岑表示,只有让社会公众真正了解、喜欢,南音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此同时,在南音较为繁荣的传承发展局面中,也要注意在南音艺术表演与创作中,是否有一些因片面追求商业盈利、迎合市场而出现的曲艺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背离了南音原有艺术品格,偏离了传统南音形态规律发展传统,“非遗传承需要主动热爱,也需要客观对待,因为只有了解南音、接受南音,才能做到真正地保护、传承它。”陈强岑说。

  陈恩慧表示,南音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共生发展。高校应继续发挥相应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南音专业学子,为南音的传承传播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也期待更多民间乐种能走进高校专业设置,助力非遗传承。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