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头条 >> 正文

金银锤揲:赋予金属人文的温度

发稿时间:2020-08-19 09:29:15 来源: 红网

  近日,张新发“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栏目组走进身怀传统手工技艺的“手艺人”——汪大江,看传统技艺如何被他发扬光大。

  大学时代积累浓厚兴趣 拜师苦练传统技艺

  2018年,汪大江在长沙创办大江金工工作室,现位于湖南雨花非遗馆内。

  还在大学时代,出于兴趣,汪大江只要有时间,便会去听李根福的课。时间长了,李根福看汪大江有恒心也有悟性,就收他为徒。“当时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挺神奇的,给你一块材料,经过加工就变成了不同的器形,这个过程还是挺好玩的,虽然也很辛苦。”

  “锤”和“揲”其实是两种手法,同时作用于金属器皿、使之从自然状态延展成中意的模样,则为锤揲。锤揲考究的是慢工出细活,要耐得住寂寞,手艺人执拗于一方天地,打磨数月乃至半年,才能制成一个物件。

  锤揲首先是将贵金属材料熔化,去除杂质,铸成0.5-2毫米厚的金属板。在这个过程中,金属块要不断的进行热加工,在火中烤,然后取出在铁砧进行反复的捶打锻炼,将金属物捶打到合适的厚薄,这个过程叫淬火。

  汪大江现场制作了一个茶杯。他告诉记者,制作一个简单的茶杯需要花费一下午的时间,进行两到三万次敲击。

  这与百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有筛、选、煮、晒、拣、烘、洗、撩、凉、卤、发、焖、刷、滚、切、分、挑、点、晾等61道工序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份非遗技艺都是工序复杂,需精心打磨而成。

  质感浑厚肌理拙实 “金缮”技艺“复活”受损物件

  锤揲的流程并不复杂,只需要按照设计图纸对于器物的线条和走向施加外力,最终得到中意的器型。在这一锤一揲中,毫厘之间的分寸都在匠人心中。手艺就是如此,手与心相连,因此手做出来的东西,总是带有温度。

  汪大江介绍,锤揲技艺是一个很广的概念,锤揲法又称为“打作法”或“槌揲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将金银捶打出各种形状。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敲击和三次淬火之后,原先的这片银箔渐渐生成了杯底和杯壁,器型弧度也越发圆润。

  他告诉记者,锤揲的器物,没有那么规整,没有那么流畅,它所打动人的,是质感的浑厚,肌理的拙实。手工的东西做出来是有温度的。

  汪大江学习锤揲技艺至今已十多年,来长沙也有好几个年头,他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让传统铜器锤揲技艺在发展与创新中得到传承。

  这与百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非遗一样,通过传承人的保护和创新,非遗技艺才得以代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继续欣赏非遗产品,感受非遗的魅力,并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唐频辉

  编辑:李茜

  本文为消费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ife.rednet.cn/content/2020/08/18/8181163.html

责任编辑:秦亮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