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河南坠子、铁片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近日,在天津中华剧院,天津市曲艺团的名家新秀用多种曲艺形式演绎红楼梦中的晴雯。
一曲京韵大鼓《祭晴雯》,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站在舞台上,天津市曲艺团团长冯欣蕊泪光点点,她说:“我们正在尝试走向越来越大的舞台。”
曲艺演员表演京韵大鼓。天津市曲艺团供图
天津是有名的“曲艺之乡”,这里演出场所多,曲种多,培养了大量曲艺演员,还有懂行的观众。
天津是如何成为“曲艺之乡”的?
南开大学传统艺术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鲍震培介绍,明永乐年间,天津筑城设卫,凭借水陆之利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枢纽,大批南方移民北上定居于此,并带来各种南方曲艺。自清中叶起,大运河沿线码头陆续出现各种明地(旧时艺人撂地卖艺的露天演出场所)、茶馆、戏园,天津也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曲艺文化景观。晚清和民国年间,天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相对稳定,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入津讨生活,带来各种北方曲艺,进一步夯实了天津“曲艺大码头”的地位。
近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天津曲艺面临着观众老化、青年人才不足等问题的困扰。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曲艺演出的场所叫书场,通常设置在茶馆中,一般只能容纳几十位观众。剧院空间要大得多,像天津中华剧院至少能容纳上千名观众。
冯欣蕊口中“走向越来越大的舞台”,就是让曲艺从传统小书场走向现代剧院等大舞台,以赢得更多观众。
对曲艺而言,从传统小书场进入现代大剧场,改变的不仅仅是舞台,增加的也不仅仅是观众。比如,传统曲艺主要看演员的“嘴功”,而剧场中的现代观众审美更加综合,要求曲艺演员既会说又会演;现代观众更加关注戏剧冲突和人物刻画,一些老艺人过多铺陈情节而不注重设计戏剧冲突的创作手法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冯欣蕊认为,曲艺的形式和题材必须多样化,以适应年轻观众的口味。在创作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表达手法,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跨界合作,进行鼓曲联唱,不仅会给年轻观众带来新鲜感,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曲艺的多样性。又如,一些相声演员,打破传统相声的表现方式和表演方法,将相声与情景剧相结合,以戏剧的形式把相声的精华展示出来,不仅创造了相声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也为相声带来新的观众。
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用语言讲故事。在冯欣蕊看来,未来曲艺应该使用更多声光电服化道手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曲艺除了在线下演出,还应积极走到线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手段进行传播,提高作品的可见度。
曲艺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只有积极拥抱现代生活才能获得新生。比如,在文旅融合中,苏州评弹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些知名演员的演出一票难求。在鲍震培看来,其他曲艺形式可借鉴苏州评弹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文旅活动的一环,吸引新的观众,开拓新的市场。
冯欣蕊和鲍震培都谈到曲艺的文化传承。她们认为,曲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传承曲艺不仅要创新形式和内容来吸引更多观众,还要将优秀曲艺作品中承载的价值观、蕴含的文化基因传递给新一代观众。为此,可以通过举办曲艺进校园、曲艺讲座、曲艺工作坊等,让青少年亲身体验曲艺艺术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