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2021年“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 >> 创新实践案例结果展示 >> 正文

江苏省江阴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2-03-15 17: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03 江苏省江阴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丰富,传统工艺更是熠熠生辉。目前,江阴市有110个市级非遗项目,其中1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绳结艺术、瓦当拓片、秸秆画、衍纸、软陶、纸雕灯、石头画、芦花靴、发禄袋和珠绣、虎头鞋等民间传统手工艺最具特色。 

  从2013年开始,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劳动研训员王少洁老师本着“让学生了解非遗项目的知识,经历传统工艺的项目制作与探究的实践体验,领略非遗文化意蕴和技术特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的目的,鼓励学校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文化中来,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并从建构平台、常态实施、创建特色、以评促学等方面创立了江阴“非遗进校园”的特色。 

  非遗+课程 孕育非遗传承的特色 

  “立足本土特色,挖掘梳理江阴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吸纳国内外传统和特色工艺”,是江阴市“非遗进校园”课程中选择项目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鼓励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梳理挖掘江阴地方非遗文化资源,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非遗课程如:南闸实验学校把百寿图编入校本课程,成立了“非遗文化百寿图研究社团”,使这门手艺得以传承和延续;利港中学,成立了面塑社团,将面塑课程纳入了校本课程,已有近300名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领略了面塑艺术的魅力。 

利港中学无锡市非遗“面塑”传承人卢飞浦老师和学生欣赏面塑作品

  长泾实验小学成立了“指尖上智慧”非遗社团,学校鼓励老师走访民间艺人,向老手艺人学习发禄袋的制作工艺。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师熟练掌握了发禄袋的制作工艺,并开发了每周从周一到周五的系列校本课程。同时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的携带,学校还开发了关于发禄袋的口袋书。发禄袋课程还被江阴市文化旅游局作为第二季非遗课程“江阴好手艺”推出。 

长泾实验小学学生正在展示江阴市非遗发禄袋

  江阴市虹桥实验小学推出江阴非遗课程“江阴老味道”,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非遗视频、学习非遗知识、制作非遗小报、做好非遗宣传、体验学习非遗项目等方式,来组织课程的实施。 

  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开设了面塑、虎头鞋帽、麦秆画、剪纸等数个“非遗”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选择课程,并进行系统学习,亲身体验这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技艺。非遗课程开设两年以来,学生创作了一系列非遗作品——虎头鞋、麦秆画、剪纸等作品。非遗进校园激发孩子们对非遗课程的热爱帮助孩子们搭建梦想的舞台。 

江阴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的虎头鞋作品

  非遗+活动 加速非遗进校园的区域化实施 

  2015年有32个学校被江阴市政府列为“非遗”传承示范点学校。到2021年底江阴市“非遗”传承示范点学校就达到71个。为使“非遗”更具活力,焕发新的生机,研训员王少洁老师通过在示范点学校组织特色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走近、了解、传承非遗项目;同时在各校试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兴趣为导向,在学校、学生中播下热爱非遗的种子,推动了非遗进校园的区域化实施。 

  同时为了激发学校对非遗项目的热情,江阴市从2018年开始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到202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市级以上的大型展示和评比活动,全市50多所中小学校的非遗作品参加了展示评比。 

江阴市非遗进校园开幕式

  活动中展示的作品有色香味俱全的马蹄酥工艺精湛的衍纸作品栩栩如生的兔子灯造型多样的黏土作品等。作品各有特色,各具风采,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师生们。非遗进校园,为师生们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让大家与非遗近距离接触,感受非遗的神奇魅力。 

江阴市第三届非遗进校园展示现场

  非遗+研究 让非遗的传承更有理论性 

  近年来,江阴市的各个学校在非遗技艺上的研究不断深入,技法不断精益求精。很多传统工艺的作品参加了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了二百余个奖项。如:2018年新桥中学纸艺作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江苏省一等奖。同时很多作品在江阴市展览馆成功举办作品展。 

  老师们在不断精进非遗技能的同时,还对非遗进校园的经验、困惑和成果进行总结提升,撰写了多篇论文,在多个杂志上发表,在各个层次的论文评比中获奖。如王少洁老师的《传承手工技艺 放飞指尖梦想》《传统工艺课程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开实践提升之花 结能力提升之果》等多篇关于非遗课程研究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 

  为更好为学校服务,就必须不断提升非遗进校园引领的理论高度。由王少洁老师领衔的课题《劳美并举视野下“传统工艺”类劳动教育课程的区域化实践研究》在江苏省主办的“十四五”规划课题中,成功立项。有了课题的引领,非遗进校园的推进才能更持久。 

  非遗+培训 让非遗的传承更具生命力 

  课程与项目的开发需要做到顶层设计与日常积累相结合,学生需求与教师资源相契合。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力求做到工艺技能和教学能力双增长的要求。但传统工艺要想精通并不简单,起初能熟练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寥寥可数。2013年,面对传统工艺技能教师缺乏的现状,王少洁老师鼓励师资缺乏学校向社会借力,向有经验的学校借力,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技能传授和教学指导。这种方式既加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传统工艺技能的普及。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王少洁老师在学校教授绳结技艺

  在江阴区域层面,通过技能培训、现场观摩、专题研讨、师徒结对等形式集中对老师进行培训。到2021年底,成功对2000多名老师进行了传统工艺的技能培训和课堂教学的实践培训。老师们不但熟练掌握了非遗工艺技能,同时具有了课堂传承非遗技能的教学能力。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进一步推进积蓄了力量。 

  非遗+社会 扩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辐射面 

  为了扩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辐射面,起到通过学校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热爱传统工艺、热爱传统文化的目的,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鼓励学校“走出去”,把传统技艺带到全市各社区、各部门。学校积极在各部门举办各种相关活动中展示、教授传统工艺,在各个社区大讲堂中进行授课,同时举办各种爱心义卖活动。这些活动在宣传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对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了锻炼。 

  接下来,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将聚焦中小学传统工艺课程的顶层设计、完整体系与实践样态,深度探索非遗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对照课程性质、内容、对课程形态进行优化和提升,推动各校进行非遗课程的创新设计和有效实施。 

【专家点评】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在全市推动“非遗进校园”, 聚焦区域推进实践, 从建构平台、常态实施、 创建特色、以评促学四方面构建了“非遗进校园”的江阴特色。该市从 2015 年以来举办了 3 届非 遗进校园成果大型展示活动,使 110 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机会得到整体呈现,带给师  生吴韵文化的体验。 

责任编辑:张诗莹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