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2021年“非遗进校园” >> 优秀实践案例结果展示 >> 正文

广西艺术学院非遗舞蹈传习案例

发稿时间:2022-03-16 14:4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08 广西艺术学院非遗舞蹈传习案例

广西艺术学院

  一、广西非遗舞蹈概况 

  (一)广西非遗舞蹈现状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深厚且历史悠久,加之各民族支系繁多,文化更为丰富,民间歌舞也随之丰富多彩,这些歌舞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中,遍布在壮家、苗乡、瑶山、侗寨。广西地区12民族杂居生存,节日节庆、习俗活动繁多:壮族三月三,苗族的坡会,宾阳的炮龙节,瑶族的祝著节等,很多民间舞蹈形式就是依附于各种节庆活动、民风民俗进行表演的。还有各民族的自然图腾崇拜,多神的宗教信仰等,也影响着其舞蹈文化的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约有800多个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大都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民族文化浓厚,例如师公舞、扁担舞、花棍舞、铜鼓舞、猴鼓舞等。因广西各少数民族杂居的原因,各族人民多族共生,彼此也不断交流互相影响,民间传统舞蹈也出现了交融的现象,跨民族、跨地域是这些民间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可以归纳为三类:敬祖祈福的舞蹈、祭祀信仰的舞蹈、节令习俗的舞蹈。 

  目前,广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舞蹈有9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舞蹈有88项。这些传统舞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广西各族人民在时间长河中,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流传,是广西各族人民情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非遗舞蹈进广艺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高等地方艺术院校,正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以“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方式,引入非遗舞蹈进校园,力求担负起地方艺术高校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 

  目前,广西艺术学院引入的非遗舞蹈主要为壮族、瑶族的非遗舞蹈:马山壮族扁担舞、舂榔舞,东兰布努瑶猴鼓舞、皮鼓舞和花棍舞,南丹白裤瑶猴鼓舞等。 

  壮族“打扁担”,壮语叫“打砻”(壮话音译),被誉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一枝花”。主要流行于广西马山、都安等壮族聚居地。最初的扁担舞舂打木槽而舞,一直延续至今,该传统舞蹈2008年被录入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扁担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壮族《扁担舞》

  马山县古寨乡壮族“舂榔舞”,2010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遗名录,是为了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而创造的,包括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其动作单一强烈、铿锵有力,敲击花样繁多。“舂榔舞”以其大众化、相对自由的表演形式,成为广西壮族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的缩影。 

  布努瑶族祝著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鼓舞”“皮鼓舞”“花棍舞”正是依附于在红水河流域一带布努瑶族祝著节中的传统舞蹈,三种舞蹈形式多一起出现在节庆中,在其他喜庆节日中也有,基本以击打的方式舞动,其中有多种不同打法,边敲边舞,动作原始粗犷有力、风格独特、场面热烈、情绪奔放。其中猴鼓舞以边舞边击打鼓面或用鼓棒击打,动作以模仿猴子为特色。 

布努瑶《猴鼓舞》

  广西白裤瑶多集中生活在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猴鼓舞源于白裤瑶祭拜祖先等仪式,2008年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白裤瑶猴鼓舞集舞蹈、杂耍、伴奏乐器为一体,多随铜鼓的伴奏舞动,动作风格质朴有力,以模仿猴子动作为特色。 

  二、“非遗进校园”案例介绍 

  (一)案例实施背景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承担起非遗舞蹈传承传播的责任,以高校为起点联动地方中小学,在区舞协的支持下开展了“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舞蹈进高校”“非遗舞蹈进小学”等系列活动。 

  (二)案例实施方案 

  非遗舞蹈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存在,其传承方式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广西艺术学院以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非遗舞蹈研究团队,将非遗传承人引进高校校园,引进高校课堂,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同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以“高校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要特色的校园文化。 

  广西艺术学院通过与地方中小学共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以研究中心老师为主要研究团队,研究生为主要教学团队,深入各中小学基地进行传习活动并最终集结所有基地小学开展大型展演活动“我爱广西——千名娃娃跳广西非遗舞蹈”,形成高校和中小学非遗舞蹈传承的链条式传播路径。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流大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探索本土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 

授予秀厢小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牌匾

  1.非遗舞蹈进高校 

  “走出去”。成立广西传统舞蹈文化研究中心,并依托中心组建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为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研究生团队。走出校门,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民间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深入学习传统舞蹈,并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生态环境等。 

  “引进来”。将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引进课堂,让传承人走进校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原生动作的教授与文化的传播。强化师生们对非遗舞蹈的身心认知和感知,为下一步非遗舞蹈进小学打基础。 

  2.非遗舞蹈进小学 

  “编教展”传承。首先,高校研究团队提炼、整理、编创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非遗传统舞蹈”。其次,团队分组进入各传习基地开展非遗舞蹈的传习活动,对各中小学的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为后续开展校内训练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团队—教师—学生”循序渐进的教学工作后,开展“我爱广西——千名娃娃跳广西非遗舞蹈”大型展演活动。 

  “三维度”传播。在案例实施过程中,纵向以高校的研究团队为主,实现高校到中小学的链接;横向以舞蹈传习基地为主,实现各中小学的校校之间联动合作;同时,协同广西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对广西非遗舞蹈进行立体式传播。 

  三、案例阶段性成果 

  2018年以来,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分别与南宁市秀厢小学、锦华小学、衡阳小学(五象校区)、江北小学、虹桥小学、中兴小学等十余所小学签订了广西非遗传统舞蹈传习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了“非遗舞蹈进小学”的文化传承活动。在各基地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协作下,经过广西艺术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传习活动得以持续性、常态化深入开展,并获得显著成效。 

  2019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开幕式上,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韦金玲带领研究团队老师们编排的壮族扁担舞、布努瑶皮鼓舞、白裤瑶猴鼓舞在论坛中进行迎宾展示,得到国内外舞蹈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与认同。 

白裤瑶《猴鼓舞》亮相第三届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开幕式

  这种高校与小学的“链条式”传播方式,让广西非遗舞蹈真正地“活”起来。这一举措,也加深了小学生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培养了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精神,让非遗舞蹈在小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案例经验总结 

  (一)特色亮点 

  打造广西传统舞蹈研究中心,依托中心组织研究团队,开展非遗舞蹈动态与静态的传习研究,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进行。 

  1.静态:舞蹈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和科研功能,在文化研究科研项目、论文撰写研究生创新项目等教研工作中突破了以广西传统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高达90%占比。促进了广西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延展了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深度,完善了特色课程和教材建设。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自治区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自治区教改一般项目4项,获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广西民族民间舞》1项。 

  2.动态:在教学成果和舞台艺术作品方面,连续两年赴央视3套《舞蹈世界》栏目录制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成果和广西原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近年来,学校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在“荷花奖”“桃李杯”全国舞蹈展演“铜鼓奖”等各类舞蹈比赛和展演获奖十余项开展的系列活动受到主流媒体关注,广西卫视民族栏目两次开展专题录播。 

  (二)创新点 

  1.本硕培养“嵌入式”联动机制创新。以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同时充分发挥田野考察的实践作用。项目的实施不仅使非遗舞蹈融入本科教学,同时融入研究生教学,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全面带动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整体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拓展了高等艺术院校本硕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思路。 

  2.校校合作“链条式”联动机制创新。以高校为研究入口,以中小学为实践出口。高校师生分别进入各基地小学进行非遗传统舞蹈的传习,使广西非遗舞蹈在高校与小学双结合的传承模式下得到同步发展。 

  (三)案例经验 

  1.以研究为先,实现“实研究”。以广西传统舞蹈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高校导师+民间导师+研究生”的研究团队,以专业严谨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和实践。 

  2.以尊重为本,实现“真传承”。在传习中,尊重文化本体与非遗的活态性特点,以人为本,引入非遗传承人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 

  3.以传习为主,实现“广传播”。探索出适合中小学内外的链条式传播方式,形成了“高校导师+民间导师+研究生”研究团队的链条式,构成了“民间—高校—小学—社会”传播途径的链条式,整体带动了非遗舞蹈进高校、进小学,再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让非遗舞蹈真正在校园里、在社会中活起来。 

  四、总结与展望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高等地方艺术院校,正在为非遗舞蹈的传承和传播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未来五年,学校将建立一套更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让非遗舞蹈能够在教学体系的引领下,进入校园,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努力让广西非遗传统舞蹈走进各地中小学,不断拓宽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深化长效机制建设,充实传承和传播模式促使非遗舞蹈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非遗舞蹈遍地开花。 

【专家点评】

  发挥地方高校师生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优质师资来源作用,并探索形成互赢、可持续的联动模式。广西艺术学院以高校为起点,联动当地多所小学建立传习基地,将高校师生的非遗研习成果转化为基地小学的传习内容。 

  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重点。在大力推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师资来源,培育更多“非遗播种者”。地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可参考广西艺术学院等相关案例经验,在学生培养、科研实践环节有机融入相关版块,在“非遗进校园”中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张诗莹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