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2021年“非遗进校园” >> 优秀实践案例结果展示 >> 正文

广东省东莞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2-12-28 17: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非遗项目介绍 

  莫家拳: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莫家拳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 惠州府海丰县莫蔗咬,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 他们5人是莫家拳的第T代传人。东莞市莫家拳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大洲村、石水口村、岭厦村的莫氏三村, 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莫家拳的基本理论是"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击,凌空飞踢。 拳重百斤力,脚重千斤力。"莫家拳有20多套拳,拳种有黑虎拳、豹拳、箭拳、串花拳。莫家拳的拳法 特点是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长短配合。该项目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保护单位为桥头镇文化月艮务中心。 

莫家拳教学现场 

  茶山公仔: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始于明初,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爰。东莞及附近地区都有元宵前为初生男孩子"开灯"的习俗,期间自然少不了花灯、泥公仔 —类应景之物,于是春节期间的茶山公仔产销最旺。茶山公仔作为东莞茶山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 术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该项目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名录,省级保护单位为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 

  莞草编织技艺:关于道滘草织行业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在道滘当私塾先生的赖洪禧1770-1852年)在《到滘杂咏用竹枝体》十首之中,有"沿河不少如花女,八字梳头学打绳" —句,可见当时民间草织工艺已经盛行。莞草编织技艺是东莞道滘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人们因地制宜, 采用莞草为主要原料,采用手工编织,创作做工精良、花式繁多、设计精巧的日常生活用品。道滘莞草 编织的特色产品为方席、圆席、"炉底席"、草篮等,编织不同产品,所使用的工息模具及工序有所不同。 该项目于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保护单位为道滘镇文化服务中心。 

  二、非遗进校园”案例介绍 

  近年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出台多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指导性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推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利用好东莞100多项市级以上非遗资源,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 2014年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等多 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并带动一批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达到"非遗在校园" 扎根的目的。 

  三、非遗进校园做法 

  2014年开始,主办单位【即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同】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对象为东莞范围内的全域师生,逐步形成以年度为周期,每年开展"非遗走进校园""学 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非遗示范性案例评选""非遗进校园总结 会暨成果展示”等五大板块系列活动。 

  (一) 非遗走进校园 

  面向全市学校,主办方于每年3月初发布"非遗进校园"公益性场次的报名通知、非遗课程菜单和 非遗研学实践基地一览表;学校根据需求提交申请表;由主办方通过评选后,以普及性为原则(入选的 学校三年内不重复),公布入选的学校名单。4月初举行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启动仪式,邀请本年度入选的学校派代表参加启动仪式,观摩活动如何开展。4-12月,按入选学校排期表,由主办 方统筹相关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展公益性体验活动,活动时间一般为半天。公益性的普及场次内容,从2014年只有"一展一讲"形式,一发展到现在有"线上展厅、普及讲座、活态展示、互动课堂、展演体 验"等丰富的菜单式内容。 

  (二) 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 

  为鼓励学校开展非遗项目研学实践活动,因势利导,设计非遗研学路径,主办方每年发布非遗研学实践基地一览表,让学校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研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市非遗展示厅、非遗实践基地等, 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感,驱动学生参与传承、传播的欲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东莞每年有不少于30所学校开展非遗研学游、非遗夏令营等活动。 


2020年,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学生走进市非遗展厅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三) "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

  每年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分别通过"我来写非遗”"我来画非遗""我来说非遗""我 来演非遗"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弓|导学生将体验获得的感性认识转换为渗透个人 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非遗内在精神的理解,提升理性认识。

  (四) 非遗示范性案例评选

  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推出非遗进校园"十大示范性案例"评选活动;2020年该评选活动升级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评选。这些案例中,有桥头镇莫家拳普及为全镇中小 学大课间的镇街案例,也有常平镇实验小学"百年旱木龙"特色美育课程的学校案例,还有莞城英文实 验学校“六大非遗研学探究课程”的学校非遗研学案例。 

2020年,在全市非遗工作会议上,相关领导为"非遗进校园"十大示范性案例代表颁奖

  (五)非遗进校园总结暨成果展示

  每年非遗进校园普及性场次结束后,由主办方召开总结会,为"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十大示范性案例"、"最受欢迎的非遗传承人"等获奖者颁奖,并举办非遗教育成果展。 

  四、非遗在校园做法

  (一)推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经过多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探索和实践,东莞很多学校在非遗课程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目前已培育了两批共24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将非遗 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还结合所在镇街项目特色,探索出自己的教育模式,他们有的将非遗项目纳入第二课堂并进行系统性教学,有的则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且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 学等不同学生群体。 

  如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综合人文课程,以非遗项目"莞草编织"为主题,以校长为带头人,将莞草编织延伸到所有学科的课程中。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查找、学习与莞草相关的 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老师进行引导和讲解,同时在课堂开展展示、背诵等活动;在数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莞草编织中不同莞草编织作品的数学运用,尤其是几何构造的讲解和运用;在思想品 德课上,则结合莞草精神、莞草编织历史、非遗传承人故事,进行德育;在生物课上,结合莞草的生长环境、 莞草生物形态等,进行生物知识和原理讲解。

2017年,莞城步步高小学学生在用莞草进行艺术创作

  (二) 非遗课程规范化

  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东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开发非遗创新课程,并逐 步规范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形成签约制,让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成为学校的非遗导师。 

  如莞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欧与大岭山中学签订"非遗在校园"合作协议,在校园内开辟"莞香传习所",邀请其工作站的科研团队,结合中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定期开设莞香相关知识讲座; 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衬婵开发的"矮仔肠制作技艺知识讲座及体验课堂",以品牌故事为切入点,课程内容涉及我国腊味制作历史溯源、项目制作过程、品牌意识、传承人创业经历等多 方面知识,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为多个版本,深受中小岸甚至高校师生欢迎。 

  (三) 鼓励学校建设非遗场馆

  鼓励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非遗体验空间,指导学校开辟非遗展示场馆,如东城一小设有"醒狮文 化展厅"、东城五小设有"莞香园"、莞城步步高小岸设有"莞草e博园"等。 


东城第一小学校园内醒狮文化展厅

  (四)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进校园 

  —是大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1+X"联合关系,让镇街(园 区)、学校、社会机构联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沉浸式"研学教育。如东莞银行连续3年共投 入90万元赞助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普及性的公益场次增加一倍;东莞青旅、康辉旅行社等机构连续多年 投入人力、物力支持进校园系列活动,主动开发、推广"东莞非遗研学课程",让走进非遗基地的学生 增加到平均每年5万多人。 

  二是在线上推出专栏。利用全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跟踪报道每场活动,同时实现文化惠民的公平性、公开性,让更多民办学校、特殊学校可以直接报名。创新推出线上非遗图文展,让观展人群从师生延伸 到家长群体。 

  五、案例成果展示 

  东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8年来,已有20多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累计开展普及性公益场次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培育了一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促进非遗 教育成果转化,让非遗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播、传承和创新。通过案例的有效实施,取得以下重 要成果及影响: 

  —是"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已深入人心,充分得到师生的认可,报名非遗进校园公益场次的学校逐年增多,自觉开展"非遗在校园"的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二是基层文化部门和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形成 自觉。目前已有10多个镇街80多所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如莞城区把花灯制作技艺、 醒狮等多个在地性非遗项目课程,在辖区内岸和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学校主动开发非遗品牌课程, 如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综合人文课程,莞城第一幼儿园的"非遗印初心一莞 

  文化园本课程"等。三是推动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两所高校,成立"非遗文创研发团队"。其中,城市学院的"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所做课题"东莞非遗数字化保护" 获教育部2018年高校重点课题,所设计的"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APP"2019年广东省十大非 遗新造物;粤台产业学院把"非遗课程“纳入社会实践课程并计入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创开发。 

  六、总结、展望 

  8年来,东莞"非遗进校园"内容不断丰富,力度不断加大,从幼儿园到高校实现全覆盖。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从"进校园"走向"在校园",形成"中心示范"和"镇街普及"双轨并行、 相辅相成的东莞模式,推动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课程,开创"一镇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百花齐 放局面。2020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精品案例和优秀案例中,全省20个,东莞市占3个,标志着 东莞"非遗进校园"已经进入高品质发展时期。 

  接下来,东莞"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尽快完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高级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并以此为范本,引导和指导各学校规范编写校本教材;将深入开展非遗传承人层级培训、非遗志愿者导 师培训,扩大非遗导师群体,进一步提高非遗导师的专业水平,促进非遗教育规范化。此外,还将引入 更多社会力量常态化参与非遗进校园,推动校际、城际非遗教育交流系统化。 

  【专家点评】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4年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带动一批学校 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每年通过菜单选择方式开展“非遗走进校园”和“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的活动,使全市学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东莞100多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让地方代表性传统文化在 校园扎根。东莞市文化馆在多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经验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非遗在校园”的 扎根目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