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李绍玉:为彭水苗绣注入传承的智慧

发稿时间:2020-09-03 10:38:41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刘尚君 实习生 李鑫冉)“手工刺绣的传承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从8岁学习苗绣开始,一直源源不断地为这项技艺注入传承的“智慧”。

  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区县。彭水苗绣就像镶嵌在这里的一块璞玉,是当地的文化瑰宝,等待人们去挖掘。

  彭水苗绣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而著称,针法和技法有20多种,用色鲜艳,纹样多姿多彩。按照传统,苗家姑娘在出嫁前都要亲手绣制一套嫁妆,上面的每一种图案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长辈的带动下,李绍玉8岁就开始学习苗绣。心灵手巧的她自幼便学会了很多苗绣图案的绣制方法。18岁时,李绍玉给爱人的定情信物就是一双绣着“八角回”的鞋垫。结婚后,李绍玉来到上海一家服装厂务工,凭借着一手熟练的针线活,成为厂里身怀绝技的绣娘。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

  不过,李绍玉仍然挂念家乡。2004年,她和爱人从上海购置10台电动缝纫机,回到彭水办起服装手艺培训班,教给老乡缝制技术,介绍他们去外地服装厂上班,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一丝担忧却涌上李绍玉的心头,“很多年轻人都不拿针线,也不学习刺绣,传统的苗绣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从2009年开始,培训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从事苗家刺绣的培训、制作和销售。2011年,李绍玉成立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公司+培训+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人增收致富。

  “我们发放棉线、图案等原材料给农户,他们做好了我们再回收,建立渠道进行销售。”李绍玉奔走于彭水的各乡镇,免费教授300余位农户学习刺绣。只要创新了绣样和技术,她就到村子里去。培训通过集中教学展开,时间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完成一件作品,可能不是每个针法都会用到,但是我要求她们一定要每个针法都学会,这些是基本技巧。”

  李绍玉开设培训班教授300余位农户学习刺绣。

  李绍玉常说,一针一线都是情,针针线线变成钱。去年,她前往贫困村授课,一位学员兴奋地和告诉她,“学刺绣一年了,已经靠这个手艺赚了4000块。”目前,公司培训的绣娘80%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0名绣娘能够独立绣制香包、鞋垫及大小幅风景画。李绍玉有趣地说,每一位绣娘都是苗绣传承的“活广告”,“学员现身说法,会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学。”

  2017年,李绍玉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鼓励她继续在创业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更激励她在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绣品的内容与形式。

  传统的彭水苗绣色彩鲜艳、图案对称,选材上以棉布、棉线为主,大部分是在苗族服饰上做文章。这些年,李绍玉尝试打破彭水苗绣局限于图腾、大朵花、花鸟虫鱼等刺绣图案的传统,融入了堆花绣、平绣、辫子绣、打籽绣等各种刺绣技法,并用真丝面料、桑蚕丝线等创作绣品。同时,李绍玉的眼光也变得“年轻”起来,会根据潮流创新配色、图案和绣品。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服装厂生意受到了影响,但李绍玉还没有减员,照旧给贫困户下订单。她也将苗绣技艺培训课程改为了网上直播教学,分享刺绣针法。在60个报名的学员中,她看到不少新面孔,“有很多大学生也看我的网课。”线下,她也收到了很多作品,“他们有刺绣的潜质。”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思考。履职期间,她提交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手工刺绣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将刺绣纳入教育体系,开设传统刺绣手工课,培养专业的传统手工刺绣人才。李绍玉邀请更多的青年网友体验线下课程,从中寻找真正的刺绣爱好者,进行系统传承。

责任编辑:秦亮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