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宋静)湖南湘潭壮盛秀美的昌山脚下,八月的石鼓十里荷花碧水长天。在石鼓镇,几乎家家制伞,户户都有伞。石鼓油纸伞这一穿越历史六百余年的传统技艺,以其扶贫的产业价值、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民俗底蕴,在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遗油纸伞助力乡村振兴”采访团现场调研采访。
近日,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非遗油纸伞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等地,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油纸伞开展了为期5天的走访调研。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走访了石鼓油纸伞第五代传承人周汉宇和其返乡创业的儿子周乐,拍摄制作非遗纪录片,展现选竹、制作骨架、制作伞面修边、定型、曝晒、上油等非遗油纸伞制作步骤。
周乐跟随父亲周汉宇制作长伞骨。
“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因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油纸伞被誉为“民间活化石”。周家传承人独创了竹骨铜顶、鱼胶生漆、桐油宣纸、藤编伞箍等特色工艺,油纸伞制作工艺经过多次创新发展,多达八十余部工序。
据非遗传承人周汉宇计算,从选竹到制成一把伞,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糊伞面、上桐油,这些看上去十分简单的操作,只有实践过后才明白,要准确把控其中的量还需长年累月的实践,稍有不慎,就得重新加工。
周乐正在制作油纸伞的伞顶。
周乐从8岁就跟随父母学习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至今已有15余载。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返乡创业,现在主要负责油纸伞的生产销售。在他看来,油纸伞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发展步伐减缓,缺乏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知名度低且影响力不足;油纸伞行业未形成统一行业标准,制伞质量参差不齐等都是现下石鼓油纸伞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地村民在生产基地制作油纸伞。
采访团还了解到,近年来,油纸伞作为石鼓镇主要产业支柱之一,直接带动了105户村民当地就业,也在逐渐吸引着年轻和新鲜的血液回归故乡。
“手艺人完成一把油纸伞看似简单,我们真正体验了才知道其中积蓄的是世代累积的技艺和文化。”采访团成员彪佳林在体验制伞工艺后说道。
湘潭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殷正勇表示:“安乐村今后打算继续以油纸伞为基础产业,进一步提高质量,加大销售力度,让油纸伞成为安乐村、湘潭县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石鼓油纸伞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兴衰,更是撑起秀美昌山、魅力石鼓的支柱力量,打造出一个带动全村人创业致富的大产业链。小小伞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巩固石鼓镇脱贫攻坚成果贡献非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