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文脉颂中华】中秋当值的“吉祥物”——北京兔儿爷

发稿时间:2021-09-21 09:5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 田昕禾)又是一年月圆日。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自宋代以后日渐盛行。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在旧京城,有这样一个民谣:“月亮东,圆似灯,一层一层往上升。月亮斜,中秋节,又吃月饼又供兔儿爷。”除了赏月、吃月饼,供奉兔儿爷是老北京特有的中秋习俗,这一习俗自晚明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如今兔儿爷已经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了北京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杨梅竹斜街,有个不大的店铺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兔儿爷,这个店铺的主人就是北京市泥彩塑非遗传承人张忠强。张忠强自小从北京的大杂院长大。他回忆,当时大杂院里的孩子们都会到沙土地里边刨泥玩儿,然后捏成小猫、小狗、小兔子各种形状,这便是他开始接触泥塑的“启蒙课”。上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复兴了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张忠强因缘与其结识,并师从双起翔,正式开始传承制作兔儿爷这门手艺。

张忠强现场制作兔儿爷。中国青年网记者 田昕禾 摄

  “虽然几个兔儿爷可能用的是一个模具‘磕’出来的,但因为手法和创作想法的不同,每一尊兔儿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张忠强告诉记者,兔儿爷的制作看上去简单,但其过程是很繁复的。他介绍,单是制作原料就大有学问。把陶土泥从土地里挖出来之后要去杂质,将植物的根系树叶大小颗粒给去掉,经过热水浸泡之后再将棉花揉进其中,然后反复摔打使其不干裂、不变形。经过漫长的原料准备期后,接着就是修坯、打磨、上底色。“坯完成后必须要自然风干,不能用太阳晒或者吹风机吹,那样泥坯很容易开裂。修坯打磨之后是上底色,刷上三四遍白色之后,才能进行彩绘。”

  兔儿爷的形象颜色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是兔首人身,有着一对神气的火焰眉,一双长长的耳朵,披着甲胄、插护背旗,手中拿着一只药杵,外形可爱却又不失英雄气。

白塔寺主题“妙应大白”兔儿爷。受访人供图

  多年来,张忠强不仅坚持对传统兔儿爷制作技艺的“守”,也在致力于“创”。在坚持兔儿爷传统形态的基础上,他创新式融合了北京景点、民俗文化和社会时事等多种元素。“对于我们手工艺人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张忠强说,近几年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手工艺人有了更好的创作环境。“所以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多去创新,反哺社会,也让兔儿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活’起来,让它更具有生命力。”

“萝卜白菜保平安”兔儿爷。中国青年网记者 田昕禾 摄

  今年中秋节,张忠强创作了名叫“萝卜白菜保平安”的兔儿爷,其设计融合了白菜、萝卜、南瓜、辣椒等常见的蔬菜元素。张忠强介绍说,平安健康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讲最大的主题,也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所以就用“萝卜白菜保平安”这句老话作为主题,而其中南瓜的元素,具有“多子”的寓意。在张忠强看来,这小小的兔儿爷不仅是京味儿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承载着对未来生活平安健康、幸福兴旺的美好祈愿。

责任编辑:张诗莹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