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多彩非遗传承经典 >> 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 正文

山东省胶州市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0-10-21 16: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申报单位

  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非遗项目介绍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铺龙拳是中国鸳鸯门派的一个特殊拳种,前身为“刘家拳”,起源于明末,属刘家上祖刘静所创。“三铺龙拳”包括基本功、拳谱、动作口诀、拳术歌曲、拳法、器械、传统气功、辅助功法等。该拳种根据人体力学特点,以扎实的下盘功夫为基础,模仿草蛇灵动万变的步法,参照巨蟒刚柔并济的气势,糅入南拳寸劲十足的威猛,拳法刚柔灵动,短快结合,讲究内外兼修,攻守平衡,既具实战意义,又具有健身价值。目前,“三铺龙拳”在青岛地区广泛流传,三铺龙拳研究会会员普及到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2016年,三铺龙拳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9月,胶州市青联小学将三铺龙拳武术与课间操联系,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

  案例简介

  2018年,胶州市组织专家修定原有的《胶州秧歌》教材,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三铺龙拳进校园工作的通知》,通过编发教材、名校示范、考核促进等措施,深入推进“胶州秧歌进校园”和“三铺龙拳进校园”工程,组织胶州秧歌、三铺龙拳传承人走进校园,编创适宜青少年练习的胶州秧歌、三铺龙拳团体操,组建学生社团,打磨精品节目,叫响“舞武相传,欢动校园”品牌。经过两年多的普及推广,目前两大非遗项目在全市105所中小学中普及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11万学生习练胶州秧歌和三铺龙拳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胶州市文化部门创新举办针对未成年人的“非遗夏令营”“传统胶州秧歌冬训”“教育系统胶州秧歌培训”等线下活动,开办“胶州秧歌与三铺龙拳云课堂”等云端服务活动,受到社会高度评价。

2018年9月20日,胶州秧歌少儿艺术团《秧歌乡的孩子们》参加第五届中国秧歌节开幕式演出。

  专家点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续传统文脉,核心内容是确保“活态”传承。而使遗产能够“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是要培养大批的传承新人。

  在此过程中,使非遗走进各级校园,结合学校教育的相关需要,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同时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活动的特色实践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实现整体性保护和生态化传扬的有效途径。

  以此观察并衡量该案例,不难发现,这个在素有“中国秧歌之乡”美誉的胶州大地,主要依托胶州秧歌和三铺龙拳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实现了全市105所中小学100%的普及率和11万学生练胶州秧歌及三铺龙拳的全覆盖,而且编有专门教材,育有示范品牌,获得过全国奖项,登上了专业舞台。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值得大力表彰和推广。

责任编辑:韩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