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多彩非遗传承经典 >> 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 正文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0-10-21 14:3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申报单位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

  非遗项目介绍

  畲族民歌历史悠久,伴随着畲族人民祖祖辈辈,沿袭而来。畲民以歌代言、以歌叙事,形成了劳作对歌、三月三歌会、长夜盘歌、婚庆喜歌、祭祀颂歌、丧葬哀歌等歌俗。尽管畲族居住环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四周都是汉族村落,但畲族民歌曲调与周边的汉族民歌截然不同,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音乐的特色。

  浙江畲族民歌曲调按其分布和流行地域可分为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平阳调、泰顺调等,各调均有平行式双乐句、起承转合四乐句及各种非规整性乐句等形式。同一首畲族民歌的词句基本不变,只是变换两次韵脚,使之一化为三,形成独特的“三条变”的“复沓”手法,这在中国民歌中是独树一帜的。

  浙江畲族民歌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其手抄本历来受到我国民间音乐、文学界专家学者的重视,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代表作之一。2008年,畲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孩子们体验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大漈罐制作技艺。

  案例简介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将畲乡非遗的传承与青少年宫校外课程紧密结合,在民族青少年宫设立的红领巾学院中,每年组织开展非遗教学和非遗实践活动30余期,每年参与少先队员3000余人次,学员在红领巾学院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非遗保护知识和非遗体验学习。具体做法为:将非遗纳入宫本课程强教学,引进非遗传承人强师资,组织传承活动强实践,教师学员反哺强传承,聘请40余名外聘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并作为县级红领巾学院辅导员,每周定期送非遗传承实践课程到学校。

在民族青少年宫开展传承活动。

  专家点评

  该案例的典型性在于将青少年宫这类学生校外教育阵地转化为非遗青少年实践基地,让地方代表性非遗项目有了稳定、长期、可持续的普及教育场所。

  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场所宽敞、功能齐全,总建筑面积有4716平方米,并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畲族文化传承作为自身使命,在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的协同下,让畲族民歌、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刺绣技艺、畲族剪纸、畲医畲药、畲语、大漈罐制作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有了固定的教学实践场所。据称,每年组织开展非遗教学和非遗实践活动30余期,3000余人次参与,目前已培养畲族民歌、畲族剪纸、畲族彩带、畲医畲药等小小传承人100余名。

  该案例还将非遗传承人担任青少年宫外聘教师、辅导员这一做法常态化,目前已与20名传承人成功签约,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传承人蓝陈启等每周末都在青少年宫进行授课。此外,丰富多彩的活动赛事也是亮点,畲语朗诵比赛、畲族民歌传唱比赛、畲族民间故事讲述比赛等,活动覆盖到了全县各中小学。

责任编辑:韩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