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多彩非遗传承经典 >> 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 正文

上海市沪剧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0-10-21 14: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申报单位

  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

  非遗项目介绍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其唱腔音乐来源于田头山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2019年上海校园沪剧大赛上,浦东新区顾路小学学生表演《芦荡火种·芦苇疗养院》。

  案例简介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通过经典剧目演出、沪剧讲座等形式,将沪剧艺术带到二十多所高校,并在上海多个中小学开设沪剧兴趣班,将“戏曲文化之风”吹进校园。上海沪剧院借助上海市教委的“大学生公益票”项目请学生“走出来”,该项目四年来共吸引了沪上二十余所高校逾千名学生观看沪剧。通过共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教学辅导传承基地”,上海沪剧院每学期将沪剧表演、沪剧讲座引进学校,在学校进行沪剧艺术以及沪语知识的普及教育,同时开设沪剧表演兴趣班,由沪剧院专业演员定期为学生教授沪剧专业知识并进行专业的表演指导。此外,上海沪剧院举办沪剧赛事,为喜爱沪剧的青少年搭建了展示平台,2019年,举办玉兰竞放新时代——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吸引沪上70余所中小学近400名学生参与。

2019年11月17日,《雷雨》清华大学新学堂演出活动照。

  专家点评

  上海沪剧院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沪剧的保护单位,从2015年开始将“走进校园”作为重点工作,将沪剧送到学校、与学校社团交流合作等,与各学校共同推进沪剧文化的全域范围传承,传播促传承效应显著。

  在实施过程中,请年轻学生“走进来”与把讲座交流“送进去”相结合;在剧目选择上,精心策划、合理搭配,在圈粉青年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推广形式上灵活多样,表演、讲座与交流相结合,名师走进校园,共建基地、社团;还定期举办沪剧表演兴趣班,由专业演员定期为学生教授沪剧专业知识并进行专业的表演指导。

  该案例中,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等以及沪剧院专业演员们都定期参与到沪剧艺术及沪语知识的普及教育之中。在大城市青少年心中“播下家乡戏的种子”,促进“人人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氛围的形成。

责任编辑:韩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