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多彩非遗传承经典 >> 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 正文

山东省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0-10-21 14: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申报单位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非遗项目介绍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为其所表现的主人公武松身躯高大魁伟,人们又将艺人称为“唱大个子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创立之后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发展成为影响整个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大曲种。20世纪中后期有影响的演员还有刘司昌、孙镇业和高景佐等,同时也有一些女演员出现。其中,尤以高元钧和杨立德二人传徒较多,风格独特,影响较广。高元钧及其传人的表演火爆风趣,人称“高派”;杨立德及其传人的表演细腻俏皮,人称“杨派”。2006年,山东快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周氏泥塑兔子王”第四代传承人周秉生作品《大红袍》。

  案例简介

  2017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共同开展“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在签约学校设立启动资金,向急需开设校园非遗课程的学校提供“点单式”服务,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各单位联合建立制度保障,积极打造“带不走的非遗课程”。学校与传承人签订教学协议,建立常态化、系统化非遗教学制。根据学校提出的拟开设课程的非遗项目、教学课时等需求,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遴选匹配的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该工程启动两年来,受到学校欢迎,学校纷纷着手建立非遗长期教学体系,开设校本课程。目前,济南市先后公布了45所济南市“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全市10余个非遗项目传承人进入学校授课,两年授课学生近4万人次。

山东快书。

  专家点评

  该案例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的深入探索实践中,努力拓宽非遗传承途径,打造学校非遗传承阵地,注重培育非遗传承新人。“点单式”服务,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非遗项目丰富,进校园广泛,普及率高,充分发挥了示范推动作用,提升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韩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