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2021年“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 >> 创新实践案例结果展示 >> 正文

重庆市永城吹打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2-03-15 18:3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09 重庆市永城吹打进校园实践案例

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学

  永城吹打是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的民间器乐乐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常年出现在农村地区及周边城镇红白喜事的演奏活动中,演奏派别系“马蜂派”,因吹奏时用喉头的颤音发出蜜蜂一样的嗡嗡声而得名。基于喉舌弹吐、手指弹打、轮换气功,可以连续吹奏数小时、半天之久。它力度厚,音量大,粗犷泼辣,气势豪迈,其音色秀柳高亢,有时如情人私语,有时如瀑布下滩、万马奔腾。乐班吹打以唢呐见长,通常由7种不同大小型号自制的唢呐组成,按高中低音逐级递减,从小到大依次是海笛、三台、二台、头台、莽台、大台、特台,最小的海笛杆长仅15厘米,喇叭口径10厘米,音色明亮,穿透力特别强;最大的一支低音唢呐杆长180厘米,口直径80厘米,是低音谱表下加一线的F,音色浑厚圆润,极富磁性。唢呐组合音域宽,力度厚,高中低音齐全,声区配搭得当,韵律和谐,声音洪亮,震撼力强。 

永城吹打文艺表演

  永城民间吹打乐异彩纷呈,按活动形式分为坐堂和行路;按规模分为大、中、小乐队;按演奏形式分为贯吹贯打、夹吹夹打,按情调分为悲调、喜庆和通江三类;按乐种可分为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三种。永城民间吹打演奏曲目特色各异,丰富多彩,旋律优美,能演奏曲目近千首,代表曲目百余首(有吹打曲牌80余首,夹吹夹打曲牌50余首)。 

  永城吹打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上精美的演奏技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走出綦江、走出重庆,享誉川渝黔,并登上国家舞台。据初步统计,永城吹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比赛300多次,获得荣誉数十次。

  2007 以刘家班为主体的永城吹打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唢呐艺术 ( 永城吹打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 年起,永城吹打  正式进入永城中小学,开始了在校园的传承之旅。 

  一、非遗进校园实施背景 

  民间吹打乐的传统传承一般为“口授心传”,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定教法。传统的传承方式,只是跟着师傅边听边学,全凭徒弟自身的记忆力和吸收力来传承,用艺人的说法:先听后学,死记硬背,全凭手上功夫,缺乏系统的乐理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推移,使民间曲牌“走样”。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永城吹打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演奏者多以务农为生,许多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削弱了传统乐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人才十分匮乏。 

  将非遗传承与学校的艺术教育相结合,既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顺应时代要求走特色发展的有效举措,加之永城镇当地学生自小就接触永城吹打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较多。经多方协调,于2011年6月21日在永城镇中小学正式挂牌成立永城吹打学校。 

  二、非遗进校园具体做法 

  (一)组建技术团队,编印培训教材 

  啰、浪、当、力、朗、躴、哩、嘟……永城吹打惯用的是“啷当调曲牌”,为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由綦江区文化馆组织民乐专家对永城吹打传统曲牌以简谱的形式对照标识旋律,初选十一首曲牌和三首现代歌曲编印出版了《綦江永城吹打培训教材》供学校教学使用。教材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吹打教育规律;二是提示重点,教育灵活,对曲牌演奏方法、技巧等做提示;三是传统记谱,原味传承,在音乐界首次采用“啷当”记谱和简谱对应记录,延续传统音乐脉络;四是增加选学,寓教于乐,三首现代歌曲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二)充实师资队伍,制定培训计划 

  吹打学校的正常教学,定然离不开该项目传承人。在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学校聘请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道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波、刘道芳、王先昌等人到校任教。为规避“啷当”调和简谱之间的不适应感,学校还指派了专任教师6人、兼任教师24人共同参与,协助传承人维持教学秩序并带头学习,由学校教师机动利用时间开展二次教学。另外,学校还不时邀请重庆唢呐大师胡先荣到场授课,进一步提升吹打技艺。 

永城中学邀请刘道荣到校指导

  学校紧紧依托“2+X”活动课平台以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将吹打培训与学校的德育课程、校本教程充分结合。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课程学习两年完成,七年级为初段,八、九年级为中段。每学期安排18课时,每阶段总课时72节,课程总时长为48小时。 

  (三)立足实际情况,有序开展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采用“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教学形式,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主要采取集体授课式教学,其内容包括文化3课时(了解“永城吹打乐”得名、永城吹打的形成背景、溯源、发展分期、类别、保护工作、队伍及艺人等内容),基础10课时(认识永城吹打的乐器种类、乐器构造、演奏姿势,基本掌握演奏方法、简单的记谱法、永城吹打入门演奏等),欣赏5课时(了解永城吹打乐曲的来源、类别、演奏风格、吹打乐曲等)。选修课主要采取个别指导式和组队式分层教学,其内容包括技法训练10课时(掌握唢呐吹奏循环换气练习、弹舌、双吐练习、装饰音练习、活指练习、变调训练、打击乐训练等),视唱练耳10课时(基本掌握视谱练习、唱谱练习、听音练习等内容),艺术实践12课时(“永城吹打”合奏练习、音乐表现、节目排练等)。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对“啷当”调和简谱均作指导。 

  为做好传承教学,学校设有专门的吹打教室,添置了400支专用唢呐以及鼓、锣等吹打器材,配套开发了基础课程资源等。学校还结合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挑选吹奏优秀的学生组建了红色艺术团,将吹打融入红色文化,确保人人能唱红歌、个个会吹红曲。 

  (四)参加交流活动,展示吹打魅力 

  学校每学年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全校的吹打教学成果展示比赛。还不定期参与外校来访和领导调研时的展示,积极组队参加区级以上展演比赛,收获颇丰: 

  2011年9月初,参加綦江县组织的首届民间吹打擂台赛获得三等奖;2012年6月,参加綦江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保护、传承、弘扬綦江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2013年,编排吹打节目《永城赞》在参加区“红五月”职工文艺汇演中获三等奖;2015年,应邀参加全国高中女子足球赛开幕式演出。参加“綦江中小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并代表綦江区中小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获二等奖,实现了綦江区中小学生在重庆市艺术节上获奖零的突破。2017年,参加綦江区器乐比赛获得二等奖。2021年,参加綦江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获三等奖;参加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获三等奖;应邀参加永城吹打、金桥吹打专场音乐会;参加綦江区“我要上汇演”比赛,入围决赛(因疫情原因,决赛未举行)。 

  因传承永城吹打项目,学校于2013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被作为重庆市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其成果的组织实施在辖区内的十余所学校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总结与展望 

  永城中学在学生中开展吹打项目传承,激发了学生学习“永城吹打”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了学生音乐素养,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开辟了有效通道,得到周边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下一阶段,永城中学将在区文化馆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强化吹打技术的指导和训练,探索吹打初中毕业升学渠道,积极编创节目参加区级各类展演,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永城吹打”、参与到“永城吹打”中,真正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接力的方式传承下去。 

【专家点评】

  永城镇中学创新之处在于统曲牌用简谱体现,并用永城吹打演绎现 代歌曲,解决传统曲牌传承的痛点,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学校构建了成熟的必修和选修永城吹打课 程,积极参与了各项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学生不单单把非遗项目作为一种体验,还把非 遗项目融入到自身的生活中,甚至通过非遗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 

责任编辑:张诗莹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