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2021年“非遗进校园” >> 优秀实践案例结果展示 >> 正文

辽宁省大连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发稿时间:2022-12-28 18: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大连市文化馆(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涉及非遗项目介绍 

  大连非遗传习所工程是由大连市文化馆(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大连市非遗项目的地区分布,梳理区域内传承人资源及学校资源,将其二者进行对接,实现点单式合作,在各学校内开展1-3 项非遗项目的长期授课活动。自2015年以来,已建设各类传习所共85个,累计26个项目的40余名传承人走进学校,7年来授课覆盖35000人次,组织非遗传习所展示展演活动5场。 

  走进校园开展传习所授课的26项非遗项目,均是具有大连特色和艺术价值且易于普及的非遗项目。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辽宁省级非 遗项目4项、大连市级非遗项目17项。 

  (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庄河剪纸:庄河剪纸沿袭了古老的传统样式和表现手法,保持了传统剪纸的共同特性,同时具有时代创新性,其传播范围广泛,制作程序由简入难的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 

  2. 复州皮影戏: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入复州,距今300多年历史。其故事性 较强,且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进行创作,深受中小学生喜爰。

庄河剪纸西岗区杏园小岸非遗传习所授课

  (二)国家级非遗项目 

  1. 金州龙舞:金州龙舞起源于金州古城西门外,有120多年的历史。学习金州龙舞的学校多次参加省市各类大型活动开幕式,展现龙舞风采,坚定学生们学习非遗的信心。 

  2. 大连核雕:大连核雕是以枳版为原料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品。其工艺较为复杂,但其精巧的设计、细致地雕亥U深深吸弓I着学生们的关注。 

  3. 复州东北大鼓:复州东北大鼓具有塑造形象的多样性、音乐唱腔的独特性、道具的多用性和语言的社会性等特点,对中国的说唱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习东北大鼓的学生多次参加各类 省市匕匕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大连核雕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非遗传习所授课 

  (三)辽宁省级非遗项目 

  1. 大连新金民歌:演唱主要用真嗓,内容包罗万象、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新金民歌在普兰店地 区非常盛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 

  2. 庄河皮影戏:由盖县传入庄河,一派为"翻书影"派,又称"北派"影;一派为"本地影"派,又称"南派"影。项目古老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传习所将其作为全校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进行发展,受到学校重视。 

  3. 大连吹咔乐:通过乐件达到仿声拟音的效果,使人感受到歌唱与器乐音响的双重美感。吹咔乐在瓦房店地区是家喻户晓的非遗项目,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普遍将吹咔乐项目作为其主要文化活动之一。 

  4. 瓦房店东岗剪纸:以朴拙的手法,流畅的线条,简洁的构图,丰富的题材而著称,传承人常为学校开授公益课程。 

庄河皮影戏甘井子区锦华岸非遗传习所授课 

  (四)大连市级非遗项目 

  金州剪纸、金州民间画、中山区民间剪纸艺术、辽南刺绣、燕青拳、传统手工麦秸画、大连长穗花 鼓舞、大黑山剪纸、单弦牌子曲、功力门武术、罗汉地功拳、民间传统面塑技艺、普兰店面花捏制技艺、 王家武术之九节鞭、普兰店葫芦刻画手工技艺、大连民间画、金州狮舞。 

  二、实施背景 

  (―)非遗项目数量丰富 

  大连作为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经过不断挖掘、整理,截至目前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6项,市级 159项。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正需要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进校园传习所 工程正是为满足学校学习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应运而生的。 

  (二)非遗传承人储备充足 

  大连市有代表性传承人20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2人。在大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优秀学员中,有近150位不但自身能够掌握项目历史渊源、 基本内容、核心技艺,更能够以精准的阐述、生动的演示、科学的教学方法,将非遗项目呈现给学生们, 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是非遗进校园传习所工程能够扎根校园的必备条件。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也需 要真正掌握非遗项目核心技艺的传承人,深入学校进行传承授课。 

  (三)多部门支持 

  为更好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所工程,推进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大连市财政局、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建设非遗传习所、推进非遗进校园的重 要意义,结合非遗项目的内容及课时安排开展传习活动,真正做到经费到位、责任到人。 

  三、实施情况 

  (_)传习所建立机制——点单式合作 

  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艮据非遗项目地区分布情况,统计非遗项目可授课教师数量。结合各学校的不同需求,为学校提供具有大连特色和艺术价值、能够长期在校园推广普及的1-3项非遗项目,并推荐适 合的非遗授课教师深入校园、走进课堂,进行传承培训,将项目资源、传承人资源与学校资源对接,点对点的将非遗项目领进校园,实现点单式合作。 

  (二) 传习所管理机制——实时调整 

  学校列入传习所后,要求建立传习所的学校每学期不得少于20课时,授课情况可在网络上观看。学习群体应相对固定,才能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及技艺特点,在普及培 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小传承人。 

  学校委派一名校方教师作为授课辅导老师,配合非遗传承人授课。学校委派教导主任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一名,作为非遗传习所项目负责人,管理传习所授课进展情况,每月填写传授课记录表,汇总非遗 活动情况。 

  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定期沟通学校,了解传承人授课情况以及学生传承技艺情况,根据学校需求及授课情况,调整授课教师及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对传承人教学管理的规范,与授课传承 人沟通,了解授课内容,并做出相应指导,确保传承人授课内容正规、易懂、易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非遗知识,体验非遗魅力,寓教于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及体验感。 

  (三) 传习所检验机制一展示展演 

  为检验非遗传习所建设成果,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组织非遗传习所进行大型展示展演活动,激 发师生非遗保护的热情,营造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展示展演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舞台演出、现场模拟 课堂、现场制作以及传统美术、手工艺展示展览等,自2015年至今已完成5场大型展示展演。仅2019年3月举办的展演活动,就有千余人参加,并有数千人观看网络直播。 

2017年非遗传习所汇报演出

  四、活动特色

  (一) 对象广泛、以点带面 

  "大连非遗进校园传习所工程"主要对象为大连市各幼儿园、中小学、高中和高校,目前已建立的 85个传习所中,幼儿园3所、小学61所、初中14所、高中4所、高校3所。传习所地区不限于大连 市内,还有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等地的村镇中小岸。传习所工程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授课3.5万人次。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参与了非遗学习,整个家 庭都会参与进来,通过家庭再传播到整个社会,使非遗传承在大连市内遍地开花。

  (二) 场所面积大、功能齐全 

  传习所工程涉及学校众多,每个学校都能发挥各校所长,在操场、多功能厅、多媒体教室、礼堂等场所开展非遗传习活动。目前已成立的85个传习所中,累计有1.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用于开展传习活 动、展示传习成果、存放非遗道具等,且具备电脑、投影仪、灯光、音响、视频展示台等电子教学设备 共78套。各传习所负责人表示,只要是非遗传承需要的场地和设备,学校都会竭尽所能地提供,不仅可 用于传承人教授学生们非遗技艺,也可用于传承人进行理论研讨、创新制作、排练演出等活动。 

  (三) 课程创新性强 

  非遗走进校园,在校园建立传习所后,传承人会结合学校区域位置、学生年龄、学校特色等多方面实际情况,开发更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如单弦牌子曲庄河市新兴小学,结合庄河地区特色, 创作作品《美丽庄河》,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得到了一致好评。自主创作作品不仅丰富了非遗项目的内容, 更通过教学使学生们增加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师资有保障,传承更长效 

  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保障教师按时授课,并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具有教学经验的优秀学员,储备教师队伍。如中山区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已培养近百位学员,其中优 秀学员12人分别在16所传习所担任非遗课程教师,均多次受到校方好评。 

  目前,40余名传习所授课教师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就有4人,另有10余名校内教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在传习所开展授课。授课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占比60%、40-50岁教师占比20%,这些教师不仅 学艺多年,能够熟练掌握、展示非遗技艺,而且在非遗队伍中属于年轻一代,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教 学能力较强,能够带领非遗传习所的学生们在学习非遗中自主创新,并能定期编写教学方案、认真负责 地上好每一堂课,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 

  同时,传习所建设工程真正做到了非遗在校园。传承人走进校园,不是以展示展演的方式宣传非遗项目,而是将学校建成传习所,以项目技艺传承为核心,以普及培训为重点,将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历史、 技艺在学校进行授课讲解,让学生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入了解、掌握项目技艺,实现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五、教学成果 

  (一)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非遗传习所建设工程,各类非遗项目深入校园,很多学校通过学习非遗项目,在各类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如复州东北大鼓瓦房店市新华小学非遗传习所的学生郑淇文同学,在辽宁省曲艺家协 会主办的辽宁省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中荣获优秀节目奖;单弦牌子曲庄河市新兴小学非遗传习所,在大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戏曲曲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燕青拳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小学非遗 传习所,在大连市中小学校武术比赛中荣获6个单项一等、一个团体一等、一个团体二等的好成绩,传习所连续三年蝉联大连市中小学武术赛团体一等奖,累计获得各类武术比赛金牌15块、银牌14块、铜 牌15块。

  很多学校将非遗项目作为校园优秀特色课程来发展,如大连市甘井子区锦华小学非遗传习所学习的非遗项目庄河皮影戏,校内展示着皮影的相关制作、演出等资料,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皮影氛围, 学校还组织学生创新皮影剧目《狼牙山五壮士》《校长妈妈的来信》,在学习皮影的同时提高创作技巧;大连市甘井子区蓝城小学,将庄河剪纸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及美术课程来学习,全校师生均是庄河剪纸的 传承人,学校定期组织剪纸比赛,组织全校师生参赛,激发师生学习剪纸、学习非遗的热情;在西岗区 白云新村小岸非遗传习所、甘井子区沙岗子小岸等多个学校,燕青拳作为体育特色课程在全校开展学习, 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习到了非遗文化。

  (二) 辅助教师成为非遗学员,更利于非遗传播传承

  大连非遗传习所授课过程中,要求校方委派助理教I丿师辅助传承人授课。很多辅助教师在辅助授课时,对非遗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复州东北大鼓瓦房店市新华小学非遗传习所的两位辅助教师朱禹亭、郭艳霞,已经正式向代表性传承人陈世芳老师拜师学艺,并成为陈世芳老师众多学员中的优秀代表。其中朱禹亭老师代表复州东北大鼓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2019年度资助项目的培训活动。

  这些辅助教师作为专业师范教师,不但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更对教育传播、课程讲解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辅助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并能用更专业授课讲解、传播 非遗技艺。

  (三) 以点带面,让更多社会群体了解非遗

  非遗传习所的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非遗技艺、体验非遗魅力,同时能够带动全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更多社会群体了解非遗项目,向更多群体普及非遗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四) 校园成为非遗传承、活动阵地

  非遗传习所授课活动使非遗有机融入学生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学生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同时,将校园开辟成非遗传承、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为非遗工作开展提供了场地、人员、设 施等便利条件,更有利于非遗项目开展传承工作、举办传承活动。

  六、展望未来

  未来,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在巩固已建传习所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传习所范围,并形成"小学+ 中学"长效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学学习的非遗项目可以在对口中学继续深入学习,培养更多优秀、专 业的传承人。同时,还将聚焦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开展全校师生共学燕青拳、罗汉地功拳等体育项目、 增强学生体质活动。

  在传习所建立和管理过程中,中心还将进一步完善各类机制及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不断开展各类特色课程,进一步使传习所教学传承活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专业化,不断培养和增强青少 年群体的本土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自信心,形成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学习非遗、人人保护非遗、人人 传承非遗的良好局面。

  【专家点评】

  点单合作培养,持续深耕传非遗。将域内传承人资源和学校资源进行对接,实现点单式合作,通过传承人与青少年之间的对接,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从个人到集体、点到面、一带多,建立传承 人培养体系,是创新,更是经验。

  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以非遗项目为中心,将非遗传承融入人民之中。不仅是传承知识,更是传承非遗生活实践,以此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变。以多样化的非遗项目融入校园生活,既是传授非 遗知识,让学生学习非遗实践技能,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和播种机。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