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新生代”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 青春遇见非遗

【文脉颂中华】“行走的梳篦课堂”让青丝上的技艺勃发生机

发稿时间:2021-09-28 16: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张诗莹)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提到常州一定绕不开梳篦。 

  中国传统文化里,梳篦统称为“栉”,是古代女子的八大首饰品——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之一。常州梳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梳篦始祖就发明了它到了明清时期,梳篦更是受到皇亲国戚的喜爱,清代苏州官员每年都要从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进献给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 

  雕、描、烫、刻、磨……”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梳篦则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的每个工序都不能马虎,承载传统手工艺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者从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处获悉,常州梳篦2008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常州梳篦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常州梳篦发展困难有些关键技艺濒临失传,传承人出现断层,梳篦市场萎缩,给梳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困境。 

  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方面表示,作为常州梳篦的责任保护单位,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非遗传承工作。考虑到青少年对传统梳篦缺乏了解和认知,他们普及常州市梳篦历史知识十分必要。基于这样的目的,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2016年与常州开放大学建立馆校合作关系;2020年与常州博物馆、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合作签订更完善的馆校合作协议,扩大服务内容,让传统文化技艺更深入走入校园社区。  

  在馆校合作的框架下,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开展了行走的梳篦课堂体验教学活动。行走的梳篦课堂一项主要面向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了解梳篦发展进程的教学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常州梳篦的历史、发展、技艺特点第二阶段,观看传承人制作梳篦,可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制作过程;第三阶段,在彩绘老师指导下,根据梳篦工艺要求,完成梳篦彩绘制作。 

  行走的梳篦课堂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入学校、社区进行非遗教学与展示或邀请青少年来博物馆参加活动活动首先在常州勤业小学展开,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共15次,开设了一学年。后扩大至常州局前街小学、常州觅渡桥小学、常州西新桥小学常州地区几十所中小学校部分大专院校。随后有关方面合作下,已有数万中小学生来常州市龙城梳篦博物馆参加行走的梳篦课堂活动。截至目前,行走的梳篦课堂已举办上百场次。 

  行走的梳篦课堂使广大青少年对常州梳篦有了更广泛而深刻认知。”每一门传统技艺的形成与发展,需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不怕吃苦、不断创新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少学生创作了《寻访常州梳篦 感悟工匠精神》《走进梳篦历史,守护非遗文化》《做常州梳篦,品非遗文化》等文章,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千百年来,常州梳篦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这门青丝上的技艺,必将在孩子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韩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