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非遗

首页 >> 专题 >> “文脉颂中华·非遗传承新生代”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 青春遇见非遗

【文脉颂中华】百年越剧,活态传承正当时

发稿时间:2021-10-12 15: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张诗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看到这两句词,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两句词其实出自经典越剧《红楼梦》,在新中国早期,曾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公映,自那时起便流行全国。越剧有“第二国剧”和“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称,与其它地方剧种相比,可以说是当下戏曲舞台上开得分外鲜艳的花朵。 

  越剧,1906年诞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原称嵊县),1917年进入上海。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艺人携手新文艺工作者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把越剧艺术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越剧有着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剧种特色,它融铸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形成了一种时尚、优雅、正气的现代东方美学特质。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越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方面表示,作为越剧非遗项目在上海的唯一保护传承单位,自1955年3月建立以来,创作、改编、移植了400余出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被业内公认为剧种代表作。目前,剧院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位、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11位,他们在参与舞台演出的同时,担负着传承教学和剧种推广的重要使命。 

  2015年,借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契机,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与上海市金山区“戏曲进校园”领导小组合作,推进越剧走进校园工作。 

  2016年10月起,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以金山张堰中学为起点,逐步辐射张堰镇的各个校园。据介绍,剧院组成了一支以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为主教,优秀青年演员为助教的教师团队,以“普及、选培、传承、输送”为宗旨,让5至18岁的学生群体实现“在课堂中感知越剧,在生活中自学越剧,在舞台上演唱越剧,在比赛中锻炼自信”。 

  越剧是传承的艺术,人在曲传,人散曲终。一代代演员口传心授,使这门艺术得以穿越百年时依旧璀璨夺目。越剧的下一个百年,依然离不开年轻的力量,今天培育青少年传承人才,功在后世。 

责任编辑:张诗莹
加载更多新闻